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广告电话:0931-2973605
 
 
  首页 >> 职教研究 >> 职教教案 >> 阅读文章

数学教学:变通的生命有机体

2012-07-27 09:11:16 来源:甘肃中专联盟网 浏览:1653

  案例一:松松的一道数学题

  这天下课铃响了,松松兴奋地推开办公室的门,来到我跟前:“张老师,我在周六的数学兴趣班上学了一个公式,可以很快地算出这样的题。”说着他将一张数学兴趣班的试卷摊在我面前,指点着一道数学题:请计算13、14、15、16、17的和。“相邻的数之间都相差1,这样的一串儿数叫等差数列,可以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算出它们的和。”松松用了求等差数列的公式很快做出了这道题。面对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运用高中的等差数列知识解答此题,我并不感到兴奋。

  “你做得很对,这个公式确实能够快速地计算出这样的题目。”我先鼓励他一番,随后话锋一转,故意卖起关子:“(13+17)×5÷2可以看成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其实这种方法我们本学期也学过。”松松有点不服地说:“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中学才讲的,我们四年级哪儿学过?”“你不信?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用点子图来表示,这道题就会变成我们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数学知识,好好想想,你一定能够想出来!”松松带着问题疾步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一早,松松带着一脸的兴奋与快乐再次出现在办公室。“张老师,我知道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就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他一边向我展示用圆点列出的梯形图,一边讲:“我把这一串数分别用小圆点表示,就形成一个上底为13、下底为17、高为5的梯形。求这串数字的和,就相当于求小圆点的个数,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上底+下底)×高÷2。”

  松松的领悟让我十分兴奋,我进一步启发他说:“如果站在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把这道求数字的题看成我们还未学过的等差数列求和知识;如果站在图形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灵活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答数字求和问题。数学知识的这种变化正是数学最有趣的地方。请你接着变戏法,把这道题用三年级的整数乘法来解答,你能行吗?”“噢!我知道了!”松松思考片刻大声说了起来:“让17减少2,让13增加2,让16减少1,让14增加1,它们的和不变,但原题就变成了5个15相加,可以表示为15×5=75。”“好,那么你能再用梯形点子图来说明吗?”我步步紧逼。松松全神贯注地看着图,不一会儿大喊起来:“嗨!简单!把最后一行的小圆点移动两个到第一行,把倒数第二行的小圆点移动一个到第二行,不就变成了每行15、共5行的长方形了吗!”松松一脸的兴奋表明,他对于这道题的解答已不再是按照公式程序化地操作,而是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进行运用了。

  案例二:小蒙的计算时间问题

  小蒙是我教的三年级某班的学生,他是一个努力认真,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他在努力地奔跑,却总是被落到后面。渐渐地,我感到了他躲避的目光中充满了怯懦与忧郁。

  一日在教“时、分、秒”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笑笑看一场电影时,电影开始时间是18:55分,电影结束时间是21:05分,请问这场电影放映的时间是多长?

  题目一出,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先后说出了许多种思考方法及结果。小蒙却茫然地坐在那里,显然这些解法小蒙理解起来较吃力。对于偏爱计算之类的程序化的题目,且计算准确率较高的小蒙来说,属于他的方法在哪里呢?“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计算经历的时间,就是——”我故意拉着长声。“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学生们大声答着,这里面我能感受到小蒙的声音。“你能列出算式吗?”我将问题抛向小蒙。“21:05-18:55,”小蒙小心地答着。得到我的肯定后,他的神情放松了些。“计算减法题,我们可以做竖式,写竖式要注意什么?”我接着问。“数位对齐”小蒙流利地答着。于是我让小蒙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并计算。“不够减怎办?”“借位!”小蒙的声音洪亮了许多。要知道计算可是他的强项啊!“借一当几?前面可是小时啊!”我提示着。小蒙停顿了一下说:“借一当60。”在我随后的指导下,小蒙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得出了正确答案。

  教学启示1:不要越位

  数学是一个变通的生命有机体。同一数学知识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前面的知识表征是后者的动态生成过程,后面知识表征是前者的生成结果。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应关注其解决难题的思维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来问题,需要的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运用未来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则是一种超前的、记忆性的解题操练。教学中不要“越位”,不要让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因起点的抢跑而输在终点。

  教学启示2:扬长避短

  数学教师在思考一道数学题目时,不要受自己所教数学年级段的知识的干扰,产生思维定式,将数学题目“禁锢”在某一年级段的数学知识中,要善于捕捉统一数学知识的不同表征,从不同年级段的数学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同一道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尤其是指导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时,要将他们难于理解的知识进行“变形”处理,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将数学知识的不同表征与学生的思维个性及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让学生学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增加基础教育中数学课堂的包容性。从动态数学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数学是个变通的有机生命体。尽管数学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富于变化的形式中却蕴含了相通的质——“形变质通”。(

 网上报名

签写留言

姓名*
  所报专业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留言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对齐 插入EMAIL地址 插入网址 插入图片
  
  友情链接
甘肃金城理工中专 中国教育在线 甘肃辅导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网教育 环球网校
中华网教育 教育资源网 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 正保外语教育网 兰州市教育局 正小保课堂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中华教育资源网
为您服务教育网 跨考教育 正保成人高考教育网 中学教育网 甘肃中专联盟网 百度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中专联盟网首页 关于中专联盟网 联盟网免责申明 联盟网广告服务 联盟网会员服务 联盟网汇款信息 联系中专联盟网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理工大学综合楼14楼20号  广告电话:0931-2973605
Copyright 2012-2013 甘肃中专联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允许 不得复制或镜像  技术支持:甘肃启航网络
    
声明:(1)本站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在标题、页面等文案描述中尽量规避违禁词、极限词,如还有违禁词、极限词,在此申明上述词汇表述全部失效,如客户咨询均表示默认此条款,不支持任何形式以违禁词、极限词等理由投诉或要求收取费用私下解决,特此申明!(2)除非甘肃中专联盟网另行申明,本网站内的所有产品、技术、软件、程序、数据及其他信息(包括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标、色彩组合、版面设计等)的所有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及其他相关权利)均归甘肃中专联盟网所有。未经甘肃中专联盟网的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包括通过机器人、人力等程序或设备监视、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等方式擅自使用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我司将立即进行证据保全并诉诸法律。(3)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