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广告电话:0931-2973605
 
 
  首页 >> 职教研究 >> 职教课件 >> 阅读文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

2012-11-23 08:57:49 来源:甘肃中专联盟网 浏览:1354
2012年11月23日08:15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学生演示自己研制的排爆机器人。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学生演示自己研制的排爆机器人。

  柳海洋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关切。综观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的大学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和目标。

  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从本周起,本刊推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系列报道,结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探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热点话题,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编者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八大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突破口在哪里?创新思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这是几道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面试试题:“圆锥面上任意两点有没有最短距离?如果有,最短距离是什么?在圆柱面上呢?”“如何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是一幕大学内的授课场景:授课教师带领同学做了一个生日悖论的游戏,首先让同学们将自己的生日写到一张卡片上,然后老师将同学们的生日一个一个写到黑板上,每写完一个生日就让同学们猜,下一个出现的生日是否会与前面的生日相同。游戏结束后,老师为大家讲解有关概率的知识。

  显然,这样的面试题目与授课形式,都旨在探索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近年来,许多高校都积极开展了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有关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学生的创新思维哪儿去了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牛顿的伟大之处。”当来自各地区、各中学的优秀学生面对这道某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试题时,多数人都未能表现出思维的活跃与发散。“牛顿的伟大体现在牛顿三大定律”,“牛顿的伟大,体现在他去思考了苹果落下这样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物理现象”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

  “学生们掌握了老师教授的,却并没有主动思考老师没有教授的,学生们知道了‘然’,却很少主动去思考‘所以然’。”某国内知名高校主管招生与教学的副校长如此评价。

  这样的评价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得到了印证:日前,西安交通大学在6个行业200多个企业调查企业对应聘大学毕业生60项素质的满意度。包括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责任感……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的期望值为8.90,但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评价仅为3.51。在这60项素质中,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短板”。

  对此,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蒋晓虹分析:我们的教育体系建立在“寻找正确答案”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很多人因犯错而深感不安。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标准的答案是好的,其他答案是不好的。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大多数学校的奖励制度中。由此,我们学会了尽可能地按既定标准行事,“不要犯错误”。有了这种观念,学生们就不太愿意去冒险,不敢尝试新事物了。

  蒋晓虹还谈到,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受教育者通过应试获得分数以求升学,而应试体系主要是以教授人们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为方向的。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他(她)可能已经参加了260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测验,往往在学会了如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的同时,丧失了寻找其他正确答案的能力;在学会了怎样做到更具体、更明确的同时,丧失了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寻找“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

  “如果爱因斯坦活在中国今天的高校科研体制内会怎样?”十八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设问。他说,中国科技创新不足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落脚到教育,诸如在核心期刊发论文的硬指标等规定束缚了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没有完成论文指标的博士生毕不了业,科研人员评不了教授,而做一个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可能花三年也不一定能出成果。

  培育创新思维生长的沃土

  “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这是哈佛大学校长在学校350周年校庆时的感慨。

  放眼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最好的大学,办学思想都是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大多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分配制度中间也多有获博士学位的工资待遇高于获硕士学位的规定等。我们的大学理念,在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显得功利而且苍白。”有专家分析指出。

  回归教育的本质,倡导大学的创新文化,为创新思维提供生长的土壤,这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蒋晓虹认为,大学教育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而核心是对于“人”的关注,以培养具有独立心灵的自治的个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做法是强调教,自上而下地推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改革之后的做法应该是强调学,自下而上地拉动,学生主动,教师只是帮助和引导。”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也指出,“大学最好的利用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方法是基于项目的研究型学习,学生以团队形式研究问题,自学相关的知识以解决问题,然后与教师讨论难点。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解决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并由此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在于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知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

  查建中强调,“如果大学四年期间几十门课都是这样基于不同的项目和问题反反复复做训练,毕业时怎会没有能力呢?”

  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点。遵照十八大精神,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式、成长环境,推进内涵式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

  学生的头脑是火把而不是容器,需要的是点燃而不是“填鸭”。提及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忽略国内几所高校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

  自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少年班”以来,国内大学从未停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据统计,在教育部直属的70余所大学中,创办人才培养新型学院或各种实验班的有34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等是国内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典型代表。

  这些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班做了一些共性的探索与努力:在培养模式上,“低年级通识加基础教育,高年级通识加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分流培养”;遵循“选择优生”原则,“优选优育”;给予学生较大自主选择权,选学科、选专业、选导师、选课程;为实验班配备了优秀师资;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成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思路。选拔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提供最好的条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个实验班的总体特点。

  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些实验班的成效?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李雄鹰老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重点大学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的举措不仅促进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改革,对国内其他高校也发挥了促进和借鉴作用。”

  但宁波大学吕慈仙、杨桂珍等几位老师则分析指出: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仅依靠几门创新课程或几项课外实践显然不够。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如何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政策和环境,教师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素养。综合试验班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指出,对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一些高校在队伍稳定、经费筹措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在十八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条件。

  寻找创新的钥匙,从培养高校的创新文化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前方的路依旧漫长。

  宋维明:以协同创新促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对加强协同创新做出了战略部署。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要自觉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

  诸多发达国家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主动融合校外优势创新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建立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模式。英国特别强调大学的科技产出要超越学术影响层面,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决策影响、文化引领等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帝国理工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华威大学则全方位拓展与各种创新资源的协同融合,与世界上500多家高端制造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机构,成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市场牵引和技术推动,将产业发展植入学科研究机构,加快技术转移。

  我国的大学加强产学研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推进协同创新的要求相比,依然呈现出对内自我封闭、分散重复、效率不高,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协同重点和突破点难以聚焦,缺乏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对内、对外两个维度入手,改革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来延伸创新链条,引领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从团队、学科、科研等入手,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凝练协同创新方向,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

  综观国际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新的科技革命要求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尝试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大学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对我们加强协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北京林业大学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战略、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切入,确立了六大领域的协同创新重点,重点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学科群、园林与人居环境学科群、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学科群、生态与环境学科群、森林生物学科群、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努力催生更多的交叉学科,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全面服务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求。

  我们体会到,实现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应该力求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一体为载体,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同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形成促进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改革,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程度。

  此外,还应积极借助政府的宏观引导,以“开放、集成、高效”为目标,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等相关优势要素的融合,探索政校结合、校院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的共同发展机制。辩证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产业群的协同,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实施有组织的、长期性的、目标清晰的可持续战略协作,产生协同倍增效应。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网上报名

签写留言

姓名*
  所报专业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留言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对齐 插入EMAIL地址 插入网址 插入图片
  
  友情链接
甘肃金城理工中专 中国教育在线 甘肃辅导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网教育 环球网校
中华网教育 教育资源网 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 正保外语教育网 兰州市教育局 正小保课堂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中华教育资源网
为您服务教育网 跨考教育 正保成人高考教育网 中学教育网 甘肃中专联盟网 百度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中专联盟网首页 关于中专联盟网 联盟网免责申明 联盟网广告服务 联盟网会员服务 联盟网汇款信息 联系中专联盟网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理工大学综合楼14楼20号  广告电话:0931-2973605
Copyright 2012-2013 甘肃中专联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允许 不得复制或镜像  技术支持:甘肃启航网络
    
声明:(1)本站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在标题、页面等文案描述中尽量规避违禁词、极限词,如还有违禁词、极限词,在此申明上述词汇表述全部失效,如客户咨询均表示默认此条款,不支持任何形式以违禁词、极限词等理由投诉或要求收取费用私下解决,特此申明!(2)除非甘肃中专联盟网另行申明,本网站内的所有产品、技术、软件、程序、数据及其他信息(包括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标、色彩组合、版面设计等)的所有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及其他相关权利)均归甘肃中专联盟网所有。未经甘肃中专联盟网的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包括通过机器人、人力等程序或设备监视、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等方式擅自使用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我司将立即进行证据保全并诉诸法律。(3)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